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帮助中心|联系我们

中式金融模式与创新

更新时间:2021-10-22    浏览次数: 1357

2015年4月,天津、福建、广东新设的三个自贸试验区相继正式挂牌,此举意味着中国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世界的全球贸易网络。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党和国家四代领导人的励精图治,如今的中国,已超越欧盟、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借助自贸区战略,中国将向全世界勾勒出一副更为宏远的图景,以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为契机,制定出远大的战略目标:致力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笔者认为,要实现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目标,金融模式的创新首当其冲,如何突破传统的金融格局,建立适宜中国国情的金融模式,则成为当下中国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在纲领的指导下,中国以开放的心态引进西方先进的金融模式,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改良,历经三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昔日一穷二白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独特的历史传统与文化沉淀决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自2011年以来,“文化强国”成为中国制定的宏观战略。这种战略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定义“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3年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思路的提出后,显得愈加具体。文化的复兴必将带动整个国家金融模式与结构的变化,催生出新的金融业态。笔者欣喜地看到,近年来,中国特色的金融模式——中式金融的格局正逐渐形成。

当前世界影响最广泛的金融模式,无疑是席卷欧美的“华尔街模式”。“华尔街模式”根植于近代的欧美文化体系,是两百多年前“美国梦”的背景下衍生出的金融产物。作为世界经济的风向标,“华尔街模式”是欧美精英文化的象征,他们讲究个性张扬、崇尚享乐主义,消费成为人们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成为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在这一背景下,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主要面向精英阶层和投资机构,而面向社会中低阶层的服务则非常有限,原因在于其在传统业务上以承受较低的风险获取较高的利润,从而对中低阶层缺乏足够的服务动力。

与大部分的欧美国家一样,中国在近三十年来一直沿用“华尔街模式”的金融体系。“华尔街模式”占据全球金融的主导地位,其优越性毋庸置疑,笔者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华尔街模式”仍会是主导全球的经济常态。然而,中国独特的历史、人文、体制土壤,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欧美的金融模式,要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必须在借鉴“华尔街模式”的先进经验上,去粕存精,建立起更适宜中国国情的金融模式。

相比欧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儒、释、道三教的基础上,有着更为厚重的人文底蕴。中国人勤劳、内敛、含蓄的特质决定了中式金融必须建立在“接地气”的根基之上,即中式金融必须服务于广大的平民百姓,这与华尔街的“精英文化”形成鲜明的反差。根据证交所的数字模型进行保守估算,中国股市的散户比例已达到了65%~70%,如此规模的散户自发涌入金融市场,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前所未见。近年来,“中国大妈”抄底黄金做空股市,鏖战金融市场的新闻屡见于各大媒体的财经头条,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 P2P网贷、众筹、直销银行、开放式基金等新生事物,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力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一切无不突显中式金融的独特魅力与巨大潜力。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指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普惠金融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正式文件中。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服务存在比较高的门槛,金融行业的服务范畴未能有效延伸覆盖到占大多数群体的平民百姓中。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一种能有效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生态模式,正悄然成为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主导方向。中国打破传统“华尔街模式”精英化的禁锢,将金融融入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这种大胆的金融改革提法在全球范围内,都尚属首创。

中式金融与“华尔街模式”的差异化,不仅仅体现是金融形态上,更体现在东方国度与欧美国家迥异的文化土壤上。相比于“华尔街模式”的虚拟与泡沫,中式金融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有着坚实的载体,即是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实物基础。在这基础上,中式金融模式彰显出几大优势特点:

一、打破虚拟化格局,形成风险保障

“华尔街模式”下,通过各种杠杆交易设计出的金融衍生品纷繁复杂,但是风险也是难以想象的。过去几年,华尔街的杠杆比率快速提升,据瑞士银行的数据,美林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15倍飙升至去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达到28倍,而杠杆的诱惑下,所有风险将转嫁给银行和实体经济。对于投行来说,过度依赖杠杆是其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前提。在市场繁荣之时,借款会帮助公司实现高收益,但市场逆转后,大规模的冲销将引起投资者对华尔街丧失信心,危机不可避免。

中国人内敛、务实的特性,决定了中式金融必定要有相应的实物载体作支撑。而各式各样的实物中,皆承载着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青铜器、陶瓷、丝绸、刺绣、漆器、玉器、珐琅、金银制品、古典家具和各种雕塑艺术品,相继取得辉煌成就。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国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和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

笔者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浓缩,红木是承载中式金融的最佳载体之一。红木是当今世界上最优质的木材,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在供需关系的市场规律影响下,价值将越来越高。加上附加其上,传承千年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使红木家具及艺术品具备着高昂的价格,与难以想象的投资前景。以红木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作为实物支撑,中式金融将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利于突破“华尔街模式”风险难控的困局。

二、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

传统的“华尔街模式”是物质文明的高度浓缩与体现,但是在精神文化上却有所缺失,不可避免地出现贪婪、背叛、尔虞我诈、精心算计等状况,久而久之,容易沦为投机、权力与欲望启动的金钱游戏。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更注重道德精神与君子人格,中式金融在形成的过程中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文化、品位为其核心,弘扬正直、进取、向上的正能量,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逐步完善、健全其金融体制。

五千多年来的岁月沉淀,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既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根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中式金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在创新中式金融模式的同时,也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为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重要一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民族自信心。中式金融模式的成功,将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自信心,让我们坚定信念,走社会主义特色的康庄大道。

三、服务实体经济,实现消费中投资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式金融模式将承载着创新产品形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历史使命。减少金融杠杆,更多地为实体经济提供与之需求相匹配的长期资本、股权资本,这不仅仅是中国以实体经济为本的经济特征决定的,同时也是一切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上市模式,是向投资者增发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股票作为一种虚拟的物品,缺乏实物的支撑。如果股市流动性较好,资金期限即无所谓长短。然而一旦市场发生极端性情况,股市流动性立即消失,虚高的股值,以及杠杆都会变成市场恶性循环的主要动力。中式金融倡导的上市模式,将以实物作为载体,每一份股权背后都对应着相应的实物份额,破解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难以共存的困局,辅助实体企业更好地融资,利于线下实业资本的形成,由此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并行发展。

在实物支撑的基础上,中式金融鼓励投资者在消费中投资,在品位文化中实现财富增值。有别于房地产、汽车等消耗品,中式金融的载体是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物品。例如红木古典家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人们把玩、擦拭、使用频繁而形成包浆。这种包浆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可谓越用越值钱。

中式金融独具魅力之处,还在于它在融资租赁领域内的价值——实物与资金间的可变换性。投资者在需要资金的情况下,可通过中式金融的独有渠道将对应的实物迅速转变为等额的资金,这将有效地解决了办公室短租及投资者资金回笼等实际难题,实现实物资产所有权的自由转换。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融资租赁业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8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行业发展的措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9月7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此举将进一步促进中式金融模式的完善与发展。

四、普惠大众群体,将金融融入日常生活

在新技术、政府放松管制、金融机构创新活力增强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近年来,中国的金融机构和业务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P2P借贷平台等新型金融业态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代表性的金融服务模式。中式金融在普惠大众,影响民生上的价值显得愈加重要。

对于缺乏信用或物质担保和风险管理难度大的金融服务风险往往较大。当然,其中也不乏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因素,但是社会中低阶层长期以来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根本,还在于自身的信用评价困难以及风险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很难实现普惠金融的伟大目标,而中式金融的文化属性,有助于创新经营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使得新的模式能够给社会上所有的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中式金融模式以实物为支撑,以投资为导向,将涵盖各种灵活的金融投资领域。平台自身具有投资门槛低的特点,这样就为中小微企业、普通个人提供了机会,使得小微企业和社会中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使人人都可以享受到有保障的金融福利。中式金融的出现,对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式金融在探索中前进,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思维、新观点、新产品不断涌现,P2P网贷、众筹、直销银行、互联网支付等模式层出不穷,极大改变了传统金融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新生事物的发展必定会经过一个逐步调整、臻于完善的过程。中式金融在前行的道路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近年来,形形色色的文交所不断涌现,邮币卡市场呈井喷式发展,繁华的背后存在着恶炒、非理性的畸形现象。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常态现象。面对这一切,我们无须视之如洪水猛兽而避之拒之,更应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号召,发挥政府引导和监管作用,同时对金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建立完善的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对金融投资者的保护,把新事物的成长引向健康的轨道上,推动中式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未来的中式金融,将会是一种更加包容、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笔者坚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式金融将与欧美的“华尔街模式”,成为世界金融市场格局中最主流的两种金融模式。二者既有众多相似之处,又体现了各自特色的文化内涵,在全球金融领域创新发展中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新型的模式,我们在中式金融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更应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促使中式金融模式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更好地发挥中式金融在服务社会实体经济中的作用。



电话:400-8290-333 邮箱:service@haisibot.com

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未经允许不得私自用做商业用途,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福建海丝木材与木制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2099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32202000192号